2019年4月12日下午2时,在立行楼107教室,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在“临床卓越医师”1806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自学、自讲”教学活动。4位同学先后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分享了他们学习食管、胃、小肠、大肠结构的内容。
两周前,任课教师王兰教授在讲完“消化管管壁结构的共性”后,将“消化管各段结构的特点”作为“自学、自讲”内容,让同学自学,写出学习报告,找出不能理解的难点;分组讨论各自的学习结果,并推选4位同学走上讲台,参加“自讲”的尝试。

王兰教授授课现场
在 “自讲”结束后,王兰教授对4位同学的汇报表现作了简要点评。接着,根据“自学、自讲”情况和大家提出的难点,重新梳理了消化管管壁结构的逻辑框架,重点精讲了“胃和小肠”黏膜膜的光镜结构和电镜结构,分析、对比和归纳了“胃和小肠”的异同点。随后,同学们分组、讨论 “在光学显微镜下如何区别食管和十二指肠”。整个教学活动组织的紧凑、活跃、有序、有效。每个同学都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
王兰教授在谈到这次教学活动时说,前期的准备,师生均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前,她仔细阅读了每一个同学提交的“自学”报告,了解到大家学习中的难点;4位“自讲”同学查资料,做PPT,多次与老师沟通交流,反复确认和修改“自讲”内容。因为准备充分,教师教的有的放矢,学生学的有所侧重;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和积极性,学习的潜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活动最后,受邀的临床系王惠民院长,对这次教学活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他感慨的说,身处课堂,自己仿佛又回到30年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自学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懂得及时发问,发挥创造性思维,为将来的临床学习打好坚实基础,是我们师生的共同责任和目标。组胚教研室的郑慧媛副教授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她认为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学生讨论现场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为同学们树立:学习不难,只要全心投入,勤奋钻研;学好也不难,只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踏踏实实坚持下去,就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将来做一名卓越的医生。(基础医学部 文/组胚教研室 图/郑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