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保勇,中共党员,博士,教授,西安医学院基础医学部教研室主任。主要教授细胞生物学课程,从事血脑屏障微组织工程和纳米药物研发方面的研究。

扎根西部 贡献青春
他来自孔孟之乡——山东曲阜,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回条件相对优越的东部沿海城市就业,而是选择了留在西安,深深扎根西部,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沙保勇会有这样的选择,离不开他科研生涯里的两位引路人。一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面向海外公开选拔的第一位副校长、973首席科学家卢天健教授,另一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安交大生命学院徐峰教授,沙保勇就是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了博士学业。良好的科研熏陶让沙保勇具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求实的素养和开阔敏锐的科研思维,同时也被两位老师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听从祖国的召唤,毅然回国投身西部大发展的勇气所折服。他现在依然记得卢老师未满40岁回国时的那句话,“要把真正出成果的岁月贡献给自己的祖国”。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下,他进入西安医学院的第一年,就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用辛勤和汗水践行自己的扎根西部的初心,砥砺前行。
潜心问道 服务社会
为了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沙保勇在医学、工程等领域开展了交叉研究工作,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把自己的科研工作主动和国家、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多做贡献。沙保勇和团队精诚合作、刻苦钻研,研究设计的新型高效快速通过血脑屏障的螺旋载体系统,得到了业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将助力缓解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问题,减轻社会负担。面对国家需求,他基于基础研究,积极寻求成果转化。以成果保护为例,他有较为丰富的专利撰写和申报经验,通过自身实践、报告宣讲和经验分享,激发了基础医学部教师专利保护的意识,多位老师申报专利并完成了多项成果转化。在潜心科研的道路上,沙保勇先后获陕西青年科技新星、陕西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

开拓创新 升华青春
在我国在线开放课程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面对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形势,教师职能发生了新变化。沙保勇善于思考,锐意进取,自己完成并带领大家实现了由知识传授者向教学资源开发者、学生学习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转变。2017年,西安医学院布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他认真分析教育部相关课程认定要求,以高标准重构教学内容,提出“1-2-N”育人理念,提高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课程先后被认定为陕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同时,基于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教学团队获批陕西省级和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基于“1-2-N”教学理念,出版的创新性教材获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获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
不忘初心 薪火相传
作为“陕西教育系统劳模示范岗”的骨干教师和陕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沙保勇努力做学生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鼓励莘莘学子牢记时代使命,立足学业,勇于担当。他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因材施教,积极进行课程思政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课堂教学中,他启发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思考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于学生的思考反馈,他首先帮助检验专业学生反思雾霾的危害,指导学生申报雾霾气体模拟和分析装置专利;然后,利用学校的学生科研实践孵化政策,指导学生做出了相关装置;最后,指导学生参加各级竞赛活动,进行经验交流,展现自我,在实践中真正让学生坚定保护生态文明的决心,真正让学生增长智慧才干。他指导的多名学生,考研到空军军医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

以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忠诚于教育事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沙保勇就是这样,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使命担当。(基础医学部 文/图 细胞学与遗传学教研室 审核 尚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