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借鉴国内顶尖医学院校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推动部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10月15日下午,基础医学部在部门报告厅举行“教师赴北京大学培训学习体会分享活动”。本次活动由基础医学部主任汪洋主持,副主任徐文、刘彦彤、教学科科长程江红出席活动,各教研室主任、青年教师及其他无课教师参加。
汪洋主任简要介绍了此次赴北大培训的背景与意义,强调在医学教育面临新挑战、新机遇的时代背景下,持续学习、开放交流对于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保障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此次分享,能够将前沿的理念与务实的思考播撒开来,激发更多教学创新的火花。
在随后的分享环节,几位参加培训的教师代表依次分享,结合自身专业与教学实践,畅谈培训心得与感悟。

郑慧媛教授首先系统梳理了此次培训的核心内容,并将其精炼为三大板块:一是以“课程思政”为魂,铸牢医学人才培养根基,强调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统一的重要性;二是以“数智技术”为翼,开启医学教育新征程,探讨了如何运用AI技术赋能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与效率;三是以“临床实践”为镜,在医教协同中感受责任担当,突出医学教育应当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实现从临床实践和技术应用到教学的转化。

米亚静教授将焦点集中于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详细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思考。她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AI如何助力复杂遗传问题的解读、遗传疾病的自动化报告和远程咨询、核型分析、罕见病的诊疗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数字化赋能,为遗传学的临床应用和教学难点问题提供了新颖的方案。

李晟副教授的分享聚焦于课程思政的落地实践。她以病理学课程中的思政案例《孕影迷踪之绝处逢生——滋养层细胞疾病》为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将生命观教育、科学精神、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自然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展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与温度。

曾菊绒副教授侧重于AI技术应用的实践层面,分享了AI技术在交互实践、学情精准分析以及跨课关联中的具体实践。她演示了如何利用智能工具增强课堂参与感,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实时把握学生学习状态与困难,从而实现教学策略的动态调整与个性化指导,为提升教学精准性与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撑。
分享结束前,汪洋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各位分享教师的深入思考与精彩呈现,认为此次分享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涵盖了理念更新、技术应用、思政融合等多个关键维度。希望基础部教师以此次学习分享为新的起点,接纳AI赋能,深化实践应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课程建设、提升课堂质量的具体行动。
本次培训学习分享活动,不仅是一次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动员。它有效拓宽教师们的教育视野,激发对AI技术的思考与探索,为基础医学部后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注入了新的动力。基础医学部教师将继续秉持“以学促教、笃行致远”的精神,在医学教育的大道上稳步前行。(基础医学部 文/图 张景惠 审核/汪洋)